广西"扁担教师"38年为孩子挑生活学习用品
2011年09月07日
9月5日晚,第27个教师节来临前夕,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一场名为《美丽心灵——献给老师的歌》的大型主题晚会,勾起了人们对老师的思念,唱出了每个人心中的感恩之歌。
晚会上,有一位特别的受邀嘉宾。他38年翻山越岭,踏遍千山万水,走过千村万寨,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义务帮学生挑生活学习用品,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38年,挑担步行7万多公里,足可重走6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环绕地球赤道两圈,却始终没有走出大山的怀抱。如今,他终于走出莽莽大山,走到了首都北京。
他,便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达佑屯教学点惟一的教师周宏军。
第一次到北京,周老师带来了教学点全部两个年级的5名学生。在这里,更多人认识了不一样的“扁担教师”。
在恢弘的晚会现场,没有音乐,也无人注目,周老师和学生们自己唱着国歌,升起了国旗。此前,他们还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了一次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
国旗缓缓升起,迟来的心愿,终于如愿以偿了。
38个春秋的坚持
如果说读书是大山孩子的惟一希望,他就是点亮希望的一盏明灯
翻过几座坡,踏过道道坎,趟过几条河……巍巍大山,仍压在眼前,看不到尽头。
整整一天,我们跟着周宏军在大山里的羊肠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走,险峻处,一步之外就是万丈深渊。
这就是那个一根扁担、一条路,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38年行程7万多公里——相当于6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两圈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在大山深谷穷尽青春年华的人吗?
我们默默无语。
周宏军话不多,却句句实在。他说,教书育人,是他终其一生、无怨无悔的追求。从小,山里孩子只知道教师这一个职业,每个孩子的梦想都是当教师。而在孩子们眼里,周宏军是他们实现梦想的惟一希望。
汪洞乡位于融水西北部,地处桂西北九万大山山脉腹地,北面与贵州省榕江县及本县同练瑶族乡交界。
达佑是汪洞乡最偏僻的一个屯,也是全乡惟一不通公路不通电的屯,离乡政府40公里,全是山路,急速步行,需5个多小时;如果乘车,要从乡政府乘班车到同练乡,换摩托车在村级公路上颠簸1个小时,接着爬1个小时高耸入云的土地坳,再步行1个多小时的环山小路才能到达——耗时和步行差不多。
如此山路崎岖,肩挑背扛,成了山里人运送物资的无奈选择。
作为山里惟一的教师,周宏军每周都要到乡政府驻地,为孩子们挑回几十公斤生活学习用品。
一路上,他沿着陡峭的盘山小路艰难行走,中途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爬过一个个山峰沟梁——摔爬滚打,已是家常便饭;蛇蝎伏击,亦不足为奇。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挑夫”生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饿了顶着,渴了喝几口山泉水。
38个春秋,周宏军这一挑就从青丝挑到白发,一根扁担已磨得溜光发亮。
教书育人的坚定
如果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的“家”,他便如春燕啄泥般打造了温馨家园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达佑屯没有一所学校,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还在山上放牛。
1973年,达佑教学点成立。领导找到全村惟一的初中毕业生周宏军,说:“你来教娃仔读书吧!”
周宏军果断地说:“行!”
从此,他成了教学点第一位代课教师,当时月工资仅9元钱。
如果仅为这点钱,周宏军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山里娃的求知愿望传达给他的神圣使命。
“孩子们升学走出大山,或是在乡里做买卖,会计算了,他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周宏军说,“这时,我就感觉特别幸福,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因为他们从我这儿学到了知识。”
教了13年后,原来的校舍越来越烂,缺门少窗,四面透风,雨水、雪水浸润了教室里长短不一的桌椅板凳,几十个衣服单薄的学生在寒风中哆嗦,有的人也开始动摇了……
怎么办?
虽为代课老师,但责任一样在肩。周宏军说:“不能让孩子又回到山上放牛啊!”
周宏军是大山里的人,深知知识才能改变山村面貌的道理。
于是,1986年夏,他带领村民和孩子边上课边建校。
学校选址在半山腰上,运材料格外困难,村民投工献料后都忙农活去了,搬运就落在周宏军肩上。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近一半是周宏军挑回来的。
因为群众筹的钱不够,他卖了家里一头100多公斤的年猪,付了木工师傅的工钱。
木工师傅走了,学校却只建成一个空架子,门窗没装,屋顶没盖瓦片,桌椅板凳、操场一样都没有。
周宏军起早贪黑,忙碌起来。每天放学,他抄起斧头、锯子做木工,扛起锄头刮草地,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甚至到天黑。
那年暑假,48天,周宏军有40天是在学校度过的。
3年后,一座两层4间教室的木房教学楼终于建成,学生又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