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新兵有办法!”现场一片喝彩。不少旅客看到挤车、爬车危险,纷纷回到车站内等候。
这名老人是林亮涛担负抗雪救灾任务以来,救助的第6名乘客。林亮涛先后完成铲冰除雪、疏导旅客、维护秩序等重大险难任务,在5个战场连续奋战了68天。
战友们知道,林亮涛嘴很“甜”,面对情绪暴躁的旅客,总是“大妈”、“大叔”叫个不停。调到现在的中队后,他加入了党员理论宣传小分队,常常边执勤边做群众工作,一场任务下来,要恢复喊哑的嗓子得好几天。
一次,林亮涛的表哥专门来到执勤一线看他,带来一大包食品,还有他爱吃的蛋黄派,没想到一转身,林亮涛却把一大包食品全部送给了身边的旅客。
“他就像个陀螺,一刻也停不下来。”说起林亮涛,战友阎励航很佩服。
由于过度劳累,在一次装载通信设施时,林亮涛身子一歪,晕倒在雪地里。卫生队军医诊断,林亮涛早已患上重感冒,高烧四十度。
“他不止一次累倒,一次次舍生为民,见证着他的赤胆忠诚。”中队指导员鄢治青说。
一张张匿名汇款单诉说大爱
今年年初,《苏州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寻找警营“张闻明”》的新闻,报道了一位武警战士3年如一日资助5名贫困学生的感人故事,汇款人留下的姓名是“武警张闻明”,而武警苏州支队竟查无此人。
早在2003年9月,张家港移动分公司全体团员就发起为边远艰苦地区孩子的募捐活动,并署上张家港文明市民的谐音“张文明”,经过全国各大媒体宣传,“张文明”成了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品牌。是否当年的“张文明”已穿上了军装?市民们纷纷猜测。
两周后,神秘汇款单的主人找到了,“张闻名”就是林亮涛。
“我早就料到是他,我还欠着林班长一份情呢。”退伍老兵陈立人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陈立人的父亲在车祸中致残,哥哥在读大学,家中欠了不少债务。小陈来到部队后怕战友看不起他,处处比阔气、讲排场,成了“月光族”,父亲骂他是“败家子”。林亮涛主动把小陈要到自己班里,经常给他讲“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私下还以小陈的名义每月给小陈家里寄去100元。小陈的父亲没想到儿子变化这么快,开始在信中表扬儿子争气了、进步了。林亮涛给小陈家里寄了一年的津贴,小陈也在父亲每月一封家信的鼓励中成长。小陈直到两年之后退伍回到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在写给林亮涛的信中感激地说:“你让我找到了人间真爱,你用爱改变了我的一生。”
“如果大家都能力所能及地献出一份爱心,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这是林亮涛在笔记本的扉页中写的一句话。
2007年8月,林亮涛在当地媒体上看到一篇报道,安徽省金寨县南溪北塘村有一个女孩,5岁时父母离异,她不离不弃照顾双目失明、体弱多病的奶奶。为了给奶奶治病,她辍学在家,卖掉了家中值钱的东西,还欠下两万元外债。这个故事强烈撞击着林亮涛的心。从此,他每年都资助3500元给小女孩,平时还去书店买些学习用品和书籍寄给她。在林亮涛的资助下,那个女孩已顺利升入初中学习。
张家港市红十字协会医生苏娜说,这个兵来献血,每次都不要纪念品,喝杯水就走了。中队长张永彪指着4本献血证、5本希望工程颁发的荣誉证书感慨道:“当兵4年来,他每个月都从津贴中拿出200元,寄给贫困儿童,已累计捐款两万多元,不愧是好战士。”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