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独臂教师"郑良伟坚守深山37年:不能让娃没书读

2014年07月08日

    一场惨烈的车祸,让在重庆达州市通川区金石乡星火小学当代课教师的他失去了左手,同时造成右手一级残疾。车祸发生后,他曾痛不欲生。

  一个坚定的信念,让他用残疾的右手重新拿起了粉笔,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不但返回了熟悉的讲台,也从绝望中获得了新生。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郑良伟,他不畏条件的艰苦和信息的闭塞,将自己今生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全部抛洒给了山村的教育事业。他虽然左手缺失,但仍然用残疾的右手书写出了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还经常用独臂到离学校一里多远的水井给学生打水。他身残志坚的行为也让达州“独臂教师”的故事在巴山蜀水间竞相传颂。

    记者探访独臂教师和他6名学生

  近日,大雨倾盆。记者驱车疾驰在泥泞的公路上,前往通川区金石乡,寻找当地的“最美乡村教师”——“独臂教师”郑良伟。

  “去星火小学怎么走?”一路走来,虽然山路崎岖,岔路较多,但是只要向路人问起郑良伟老师,几乎是无人不知,且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记者在金石乡跑马村6组,来到了星火小学,找到了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郑老师。

  由于地方偏远,星火小学如今只剩下了6名学生,3名读幼儿园,3名读一年级。一间教室,前后两块黑板,郑老师在每块黑板前各搭了一张小木桌,当成讲台。一边是幼儿园的学生,一边是一年级的学生,郑老师则在教室的两头来回奔走,进行复式教学。

  不一会,郑老师开始给一年级的3名同学写板书,虽然带有残疾的右手握粉笔有些吃力,但是一笔一划,写得非常有力,字迹漂亮而工整。

    一个不少独自支撑不让学生辍学

  郑老师告诉记者,他是从1977年开始在这里代课的。当时,学校有近百名学生,辐射周边4个村民小组。当时学校缺教师,金石乡中心校得知他具有高中文化,在当地算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就聘请他到学校来代课。

  在星火小学,因为条件艰苦,地方偏僻,交通不便,郑老师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师来来去去。到1987年,再没有老师愿意到这里来教书,学校就只剩下了他一个人独自支撑。

  “一个人,一堂课,三个班,复式教学。”这是郑老师那些年经常进行的教学模式。郑老师想,就算今后没有老师来,哪怕再苦再累,自己也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让村里的这些娃没有书读。

  “一个都不能少。”这不仅仅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的名字,也是郑老师的真实想法:不能让山里的一个适龄儿童辍学。遇到有学生不想读书了,他就会去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有位学生的父亲去世了,家庭贫困,没钱上学,郑老师就表示:“你来读,学费我给你付。”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郑老师主动帮他交了五年学费。后来,这名学生学有所成挣了钱,想把学费还给他,他却婉言谢绝:“只要你们有出息就好!”

    车祸致残左臂失去只剩右臂

  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郑老师在去达州城里办事时,途中突遇车祸,他乘坐的汽车翻车后燃烧,造成他全身烧伤面积达93.7%。送医抢救后,进行了周身植皮。但是,他的左手还是没能保住,右手也严重烧伤变形,后来经过鉴定,确认为一级伤残。

  “当时,医生说,我可能活不了了。”郑老师回忆,在医院住了将近半年后,生命体征渐渐平稳。从死神手中捡回一条命后,他选择了回家休养。刚刚回家那几年,由于行动不便,自己如同废人一样。想到自己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一对正在念书的儿女,而自己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却只能终日卧病在床,一度感到很绝望。

    身残志坚“独臂教师”再回讲台

  大约四五年之后,郑老师的病情开始逐渐好转。他决定开始锻炼,以尽快康复。至此,他开始练习走动。常年卧病在床,让他丧失了部分行动功能,起初,他走得很困难,步履蹒跚,甚至多次跌倒。但是,他没有退缩,用坚强的意志力挺了过来。

  2006年,金石乡中心校派老师来慰问他,询问他能不能继续返回学校代课。一句话,重新点燃了他埋藏在心里多年却一直不敢提及的愿望。于是,他开始尝试用残疾变形的右手握粉笔写字,虽然刚开始连笔都握不稳,但是他没有气馁,粉笔掉了就重新拿一支,一直坚持锻炼,经过两年时间的练习,他不但可以正常地用手写字了,还能写出一手漂亮的黑板板书。

  “郑老师回来了,村里的娃娃又有书读了。”郑老师重返讲台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学生家长们见郑老师回到学校,都非常高兴:“村里不能没有学校,没有老师啊!”

  全家动员妻子成了义务炊事员

  重新回到熟悉的教室,面对孩子们可爱的笑脸。郑老师心想,一定要把这些娃娃带好,才不辜负大家对自己的信任。

  于是,郑老师对山村教育的付出,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也不仅仅是辛勤和汗水,更多的时候,他是用心灵在呵护这群孩子。每次考试,星火小学除了无法匹敌金石乡中心校,在全乡10个乡村小学中,他的学生总是会名列前茅。

  有的学生离学校较远,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遇到家长农忙或者其他原因耽误了接送,他就会亲自把学生送回家,交到其父母手中。“娃娃太小,怕被坏人拐走。山路又不好走,下雨天还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安全第一啊。”郑老师说。

  2008年,想到很多学生离家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郑老师就动员爱人在家里给孩子们做饭。汶川地震之后,由于校舍受到影响,成了危房,政府部门投资重新修建了学校——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郑老师便请来几个老乡帮忙,干脆把他的办公室改造成了厨房,他的妻子,则成了学校的义务炊事员。

  今年,郑老师已经60岁了。他的儿子,在重庆工作并安家,孙子已经5岁。考虑到父亲年龄大了,身体又有残疾,儿子想把他接到重庆,一来互相有个照应,同时也可以让他带下孙子。但是想到自己一走,山里的学生没人教没书读,学生家长也舍不得让他走,他拒绝了儿子的好意,选择了继续坚守。

    水电不通他用残疾右手提水

  在星火小学采访过程中,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所学校,至今都还不通水电。而数根电线杆,就矗立在学校旁边两三米的地方。孩子们口渴了,还得靠郑老师用他残疾的右手提着水桶到离学校一里多远的水井去打水。由于郑老师的手不能正常使用,负重能力也有限,每次只能提上小半桶。

  “天晴的话还好,雨天就比较麻烦了。”郑老师说,去水井的途中有一段“泥巴路”,下雨天容易打滑,不小心就会摔跤。“有时水没打上来,还摔得一身泥。”郑老师说。

  在星火小学的厨房,摆放着一台很新的消毒柜。郑老师介绍,这是上级教育部门根据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营养午餐计划配备的,但是由于学校不通电,一直成为摆设。郑老师说,本来金石乡中心校还准备给学校配备电脑和电视,也因为学校没有电而未果。

    乡村干部说马上给学校通水电

  对于学校水电问题,记者找到了金石乡跑马村村支部书记牟光清,据其介绍,村小属于村办村管,但是村里缺乏资金。如果要通电,开户就要上千元。

  对于水的问题,牟书记说,短时间只能从邻近的罗代书家里接水。不过,村里正在安装自来水管道。目前,4组和7组已经安装好,接下来,马上安装6组,优先解决星火小学饮水问题。

  金石乡政府分管教育的副乡长邓斌得知情况后介绍,村里由于没企业没项目没资金,村小有困难,平时很多都是村干部自己贴钱解决。对于星火小学的供电问题,邓斌表示立即从郑老师家里接一根电线过去,由村里和乡上解决学校电费。

  邓斌说,他将会和村干部一起,到星火小学实地查看相关情况,解决学校饮水问题。(华西城市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