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湖北36岁特教教师欧平琴: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2014年04月29日

    尽管已经过去10多天,湖北省大冶市特教学校教师陈琼开,仍未从悲痛中缓过来:“总感觉她还在,还陪在她爱的学生的身边。”这个“她”,指的是同事——大冶特教学校教师欧平琴。
    生于1978年的欧平琴,来自恩施。1998年8月,毕业于襄阳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欧平琴来到大冶,成为大冶第一位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她一生没能有自己的孩子,却成为残疾孩子的爱心“小妈”。
    2014年4月12日凌晨,因结核性脑膜炎忍受病痛折磨多日的欧平琴,带着对特教事业的眷恋,带着对无数“折翼”天使的牵挂,带着对亲人同事的不舍,匆匆走了。36岁的欧平琴,用她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人间大爱。

   

    “没有小妈,我们什么都不是。”陈清明哭了,陈铜山哭了。这两个二十多岁的聋哑青年哭得撕心裂肺。泪水,打湿了记忆……
2006年6月,陈清明收到“欧妈妈”的邀请——参加毕业典礼。其实,早在2002年陈清明就辍了学,“欧妈妈”百般劝说也没能改变陈家父母的决定。在社会上漂泊的四年,陈清明四处打零工。就是这次特别的邀请,改变了陈清明的命运。毕业典礼上,“欧妈妈”请来在助残日活动中结识的一批爱心人士,一位来自东莞的工艺制品厂老板相中了陈清明。在这家工艺制品厂站稳脚跟后,陈清明又把特教学校同学陈铜山带到这家工厂。“小妈一直嘱咐我,残疾孩子一定要相互照应。”陈清明用手语比划着。
播撒爱,传递爱。进入工艺制品厂的陈铜山,因为诚实忠厚、吃苦耐劳很快赢得老板的信任。与陈清明一样,做了主管的陈铜山,又接连介绍5个特教学校同学去厂里上班。当天,这些孩子都从广东回来了,他们来送“欧妈妈”最后一程。“没有小妈,我们什么都不是。”陈铜山用手语传达着对“欧妈妈”的感激。
“欧妈妈”只教了一年的学生肖龙平也带着妻儿来了。
六年级的时候,肖爸爸希望那时已经十六岁的肖龙平去打工分担家庭重担。获悉此情,欧平琴一路颠簸来到肖龙平在金山店镇的家,了解到肖龙平一家就靠肖爸爸养蜂维持生计后,欧平琴发动学校的姐妹以高价买下肖家的蜂蜜。也许是因为老师们浓浓的爱心,肖龙平回到了学校。
肖龙平初中毕业后,欧平琴担心这个孩子过于忠厚,难以找到工作。“没有手艺,孩子怎么能在社会上谋生?”欧平琴四处奔波,终于找到东楚厨艺大酒店总经理罗文,希望酒店能收下肖龙平当学徒。一个老师,在学生毕业后还为他的工作操心。感动之余,罗文欣然答应了请求。
如今,肖龙平结了婚有了小孩,他和妻子张群芳在金山店镇开了一家早餐店,每月有近三千元收入。

   

    回忆和欧平琴一起的点点滴滴,对情同姐妹的特教学校教师们来说是件残酷的事情。“就像十根指头,只剩九根了……”杨渊老师伸出双手,眼泪悄然落下。
2008年,湖北省首届聋校语文公开课,学校有一个参赛名额。大家都准备推荐欧平琴参赛。在湖北特教界,有人说只要欧平琴来参赛,那一等奖基本就被她预定了。而这一次,欧平琴决定把机会留给新人杨渊。“要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不然将来我们学校的人才队伍就会青黄不接。”此后,欧平琴多次到杨渊的课堂,帮助杨渊修改课件,加工教案,找不足,抠细节。不负所望,杨渊捧回了省级二等奖。
陈珊老师说:“如果说她是杨渊教学上的师傅,那么她就是我做人的师傅。” 刚参加工作的陈珊是个娇气的女孩。有一次,班里有个叫小世的孩子大便失禁,陈珊皱着眉头把孩子带到卫生间,还没帮孩子脱下脏裤子,刺鼻的臭味就让她忍不住呕吐。欧平琴闻讯赶来,麻利地脱下孩子的脏裤子在水龙头下冲洗干净,又用热水帮孩子清洗身体。看着欧平琴若无其事的样子,陈珊暗自惭愧。现在的陈珊,即使擦洗学校的便池也不再皱眉头。
陈珊结婚,欧平琴一手帮忙操办。“那时,我们夫妻没有什么积蓄,许多生活用品都是她送的……”话没说完,陈珊的眼睛就红了。
陈琼开老师的婆婆听闻欧平琴去世的噩耗,在电话中哭着对陈琼开说:“前年,我做手术,小欧几次提着鸡汤来看我,不是女儿胜似女儿。我走不动,琼,你替我送她最后一程吧。”
忘不了她的还有孙全云,前几年弟弟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欧平琴像对自己弟弟一样,东奔西走想办法;忘不了她的还有新教师黄燕燕,有次聊天,黄燕燕偶然说起恩施的腊肉好吃,结果那年冬天欧平琴就托老家人捎来了腊肉。“把别人的点滴小事都当成自己的大事。”说这话的时候,眼泪模糊了孙全云的双眼。

   

    “我很想去看看天安门。”欧平琴的公公胡安葵曾无意说了这句话,欧平琴却记在心里了。2011年假期,欧平琴带着公公婆婆和自己母亲三位老人,去看了天安门、瞻仰了毛主席纪念堂、爬了长城,为老人拍下上百张照片留作纪念。
刚入院时,欧平琴不忘向丈夫交代:“老公,记得给咱妈买药,妈年纪太大,腿脚不好,要长期补钙。”这个“妈”说的是婆婆。
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胡安葵老人老泪纵横,“我和老伴没福气,留不住这么好的儿媳妇。平琴对我和老伴,真是比自己儿女还要贴心。”
“我到现在都觉得有愧于她。”从新疆赶来的哥哥欧平恩哽咽着说,上初中时,父亲跟他们说,如果他们两个都读大学的话,家里供不起,只能一个上大学,另一个上中专。当时,他还没转过弯来,一旁的欧平琴很轻松地说,“那就我去上中专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陈珊老师说,欧平琴一辈子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唯独没有她自己。三十多岁的女人,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在她生前仅有的几张照片里,我们看到一件红呢绒上衣多次出现,而这件红呢绒上衣是她留在世上最清晰的影像。
    重病在床,当得知学生要为自己捐款时,她谎称自己已转院;当得知学生要来看自己,她坚决回绝,因为她不想耽误残疾学生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不想用他们好不容易攒下的钱。昏迷时,她还在念叨学生;听到学生的名字,她会不自觉地动下腿。
    近日,她的追悼会在大冶举行。散落在各个城市的学生,不约而同赶来,为她送行;学生家长相约而来,在她的灵前静默流泪;素不相识的市民,也自发前来送花。大冶市教育局党委,号召全市教育系统向她学习;中共大冶市委追授她为“优秀共产党员”。
    “小妈走了,我们会铭记她的教诲,坚强地活下去。”学生侯细平告诉记者。“我们会继续她未完的事业,继续照顾好孩子们。”同事陈琼开说。(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