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为民的“独臂支书”阿巴合·再努拉
2014年01月20日
他叫阿巴合·再努拉,哈萨克族,今年56岁。20年来他一再全票当选新疆哈巴河县西玛依沙斛村的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均收入增长了40余倍。而当年他第一次当选的原因,据说是“他用仅有的一只手,活干得比别人用两只手还好”。
回报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初次见面,与阿巴合握手时,他伸出了布满厚茧、坚实有力的左手。他的右手上戴着一只雪白的绒线手套,有几分僵硬地垂在身边——那是一只假肢。
1978年秋,21岁的阿巴合帮村集体脱麦子时,右臂被脱谷机卷断。那时,他父亲已去世多年,患食道癌的母亲刚做完手术,家里还有4个妹妹,最大的13岁,最小的8岁。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最主要的劳动力,右臂忽然断了,“如果不是牵挂家人”,阿巴合差点“连活下去的勇气也被卷走了”。
就在阿巴合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时,当地民政部门派人送他去上海,出资帮他配装了假肢。他至今记忆犹新,在上海的假肢厂,他见到了没有双手或没有腿的人,“我还好嘛,有一只手,也有力量自己生活。”他的想法就此改变。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如果噩运没有压垮他,那么,它将使他更加坚韧。
在亲友的鼓励下,阿巴合开始学着用左手穿衣、吃饭,像一年级小学生那样重新练习写字。慢慢地,他可以用一只手骑马、干农活,一只手不够用时,就用嘴来帮忙。
单臂并没有妨碍他苦干巧干,发家致富。1985年,他听从一位汉族朋友的建议,学着向地里施磷肥,成为全县第一个用磷肥的哈萨克族人。那年,阿巴合家的小麦单产达350公斤,比村里的平均产量高了整200公斤,引得村民们来年纷纷效仿。阿巴合还主动参加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培训班,学习经济、科技、畜牧等知识。渐渐地,阿巴合家成为全村最富裕的家庭之一。村民们每每遇到生产难题,常去请教阿巴合,他也常能想出解决的办法。
1993年,西玛依沙斛村村委会换届选举。除了阿巴合自己,村民们都在村委会主任的选票上写下了预备党员阿巴合的名字。大家都相信,“以后这个人当村长,这个村就有希望,能把大家带向好生活。”
起初,阿巴合并不想当村长,因为出来做村里的事,恐怕就没时间、没精力操持家里的事了。但是,当初在他最困难时,是组织和村民们给了他重新生活的勇气,现在全村又对他充满期待和信心,于是他想,要不就干一届吧,坚持到三年后的换届。没想到,这一干就干了20年。
“环境改变了,‘钱袋子’才能鼓起来!”
西玛依沙斛村,隶属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位于中国版图的最西北端。如今,漫步于村中,只见两排整齐的红砖围墙分列于干净平坦的柏油路两旁,围墙上一扇扇小巧的铁门通往不同人家的小院。家家户户院里高大茂密的树木探出围墙来,在柏油路上方形成绿色的拱门。我们到达的那一天,秋天温暖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树影洒在这乡间的林荫路上,几个哈萨克族孩子正在树荫下玩皮球。这幅油画作品般的画面,令人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风沙肆虐的“沙窝子”。
1993年,当阿巴合接任村委会主任时,村子南面就是风沙区,一年四季风沙不断,村民们种的黄豆、玉米、苜蓿草、麦子等作物,往往刚出苗就被风沙刮断。一些村民为此背井离乡,甚至举家迁往邻国哈萨克斯坦。
阿巴合想,既然当了村长,就不能只顾自己的小家,得设法提高全村大家的收入。他翻阅资料,反复思考,下定决心要办的第一件事是——治沙。
“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挖掉穷根。”阿巴合向村民们发出倡议。但是,对于刚开始定居的哈萨克族聚居村来说,绝大部分村民从未种过树,不少人把“沙窝里种树”当笑话听,没几个人相信在这里种树能成活。
阿巴合先发动村班子成员和村里的党员集资买来5000多棵树苗,在田间地头植起了树。从清晨到黄昏,村里人常能见到他左手握铁锹,下颌和肩膀夹着锹把,在干涸的土地上执拗种树的身影。他经常干得肩膀起了泡,下巴蜕了皮,家人软硬兼施试图劝阻,可谁也拦不住他植树防沙的决心。为确保树木成活,他干脆用自家的3亩责任田来种树苗,又拆了自家牲畜棚圈,用木杆扎成树苗的防风架,像从前管护庄稼一样,挖渠灌溉,施肥围栏,忙个不停。这招还真管用,三年后,树苗长成防护林,田地里的风沙明显少了,农作物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村民们看到了实惠,越来越多人开始心甘情愿地跟随他一起植树,村里的防护林面积以每年五六十亩的速度不断增长。今天,成片的林木不仅像戍边卫士一样为西玛依沙斛村的农田挡住了风沙,还把昔日的沙窝子变成了胜似江南、绿树成荫的宜人村庄。
除了治沙,阿巴合还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俗的管理才能和魄力。
1993年的西玛依沙斛村一穷二白。全村人均年收入仅192元,村集体账户中一分钱也没有,开会做记录用的笔和纸,都得阿巴合自己掏钱买。为解决村集体财政严重匮乏的问题,他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在遭到极力反对的情况下,硬是将原本属于村集体的150亩土地从部分村干部和村民手中收了回来。然后,他宣布将这些土地面向全县公开竞价承包,开创了哈巴河县土地竞价承包的先河。那一年,西玛依沙斛村的集体账户里破天荒地第一次有了4万元收入。
村集体账户有了钱,阿巴合就把它们集中起来办大事。
村子依偎着哈巴河,这条河是全村的生命之源,却也是问题之源。由于有河没有桥,村民进出村子都是骑马涉水,想把农产品外运,或者拉物资进村,都很困难。而孩子们要到上游去上学,须得多走两公里路绕道而行,几次出现孩子冒险涉水抄近道差点被水冲走的险情。另外,由于水利设施落后,虽然守着河,村子里的土地却普遍缺水,甚至有大片土地因严重缺水而闲置。
为此,阿巴合与村班子商议,从逐渐有结余的村集体账上提取3万元,带领全村精壮劳力,奋战三个月,建起了一座石桥。然后,他又带着村民们铺设了5公里防渗渠,替代原来村民们各家自建的粗糙的土渠,又维修了14座闸门,彻底改变了过去村里“高处不见水、低处不见秧、大水漫灌”的情形,还开发利用了荒地800亩。
“水利工程是我们干的一件大事。那个时候他(阿巴合)白天晚上都不休息,唯一的一只手都是黑黑的,经常受伤。”村民马达尼亚提·哈布里汗回忆说。
“环境变好了,钱袋子才能鼓起来!”阿巴合说。多年来,他带领村民种植打瓜、油葵、蔬菜等经济作物,为村子迎来一张张农业订单。推广牲畜品种,让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奶牛养殖状元村,推广膜下滴灌提高了庄稼产量使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截至201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8200元。
昔日“沙窝子”变身“金窝子”:村子铺上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道路两旁树木成荫;家家户户装上了有线电视和电话,通了自来水,整齐、气派的富民安居房让村子充满生机;村民们摩托车、农用车“突突”的声音在田间地头回荡。
“想老百姓心头所想,解老百姓心头之忧”
玛依沙斛村村民由6个民族组成,共有72户家庭、315人。村子里大事小事情,是每天萦绕在阿巴合心头最重要的事。阿巴合对每个人干活怎么样、工作态度如何都了解。村子里的事,从田地里农作物的轮种、山上草场的管理,到村民家里的困难、矛盾,都是他操心过问的范畴。他要求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手机24小时开机,他自己自然也是如此。他说,村民们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任何时候,只要村民有需要,随时有求必应。
哈萨克族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民族,管理村事务,稍不民主,就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矛盾。为此,阿巴合提出“六环工作法”,将70多项村务事项纳入集体民主决策,按照“事项提出、民主讨论、民主表决、事项承办、监督实施、评议考核”6个步骤依次进行。多年来,在村委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每天都向全村村民公示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
最让村民舒心的是,村委会还集体出资为村民交纳医疗保险,为60岁以上村民交纳养老保险;建起一座230平方米的办公活动场所,村干部全程代办服务;村民聚在一起读书“充电”,上网查询致富信息,贫乏的农村文化生活被安排得充实而丰富。
村民们都对阿巴合竖大拇指,赞不绝口。有人说,他带领大家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有人说,他一心为公,自家亲戚的事反而排在后面,让人敬佩;有人说,他经常帮助伤残孤寡老人挑水劈柴、播种收割,村里的老人都亲切地叫他“孩子”。很多人都会提起同一个故事:阿巴合设法筹集资金,又发动村里的党员和精壮劳力义务劳动,帮助村里耳聋且患有肺病的乌拉孜盖起了60多平米、砖瓦结构的新房,让他们一家搬离了居住多年的破旧的小土屋。
如今,56岁的阿巴合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也已经习惯了人们称他“阿书记”。自1993年以来,每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村民们都毫不犹豫地在选票上写下阿巴合的名字。2002年后,他开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他说,只要村民支持,他就继续干下去。
阿巴合的故事慢慢传开,他逐渐获得了一些自己想都没想过的荣誉。2011年,阿巴合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对于各种荣誉,他咧嘴笑着说:“村长、村支书,就是给村民解决问题的人,想百姓心头所想、解百姓心头之忧,才能做好当家人。我们基层的人,文化水平不高,感谢党对我这么照顾。村里的事,有时候容易有时候难,我干得不是特别好,我不给自己那么高的评价。反正我努力过了,正在努力干着呢。”(来源:人民画报 记者 李舒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