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胡太平:弃商从"官" 17年为百姓搬走"三座山"

2013年10月14日

    安徽南陵县有个龙山村,2000多村民世代散居在山坳里。没有路,许多人一辈子没出过山;没有稻田,村民世代在山石夹缝中求生。

    龙山村有个村支书,叫胡太平。“路见不平,想到太平”,是村里流传多年的一句话。说的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太平带领大家改造山村的一段传奇故事,他被龙山父老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愚公”。

    胡太平是土生土长的龙山人,幼时家贫,初中刚毕业就随父亲上山抡起锄头开荒种地。年轻时,他独自走出大山。利用当地特产“凤丹”资源,做起药材营生。“80年代初,年收入已经3、4万,很多生意伙伴,现在已经是亿万富豪。”正当事业风生水起、蒸蒸日上之时,他的人生轨迹来了个180度大转弯。1996年4月龙山村村委会改选,他凭借着超高的人气,当选为村委会委员。在大家的鼓励下,他放弃经商,死心塌地做起了村官。2002年,他成功当选为龙山村党支部书记。他凭着那股倔劲、韧劲和闯劲,在大山沟里一干就是16个春秋冬夏,让村民找到了出山路、喝上了自来水、甩掉了贫困帽……

    胡太平说:“当老板要让自己先富起来,因为他们是走路的;当村官要让村民先富起来,因为咱们是领路的。”“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知道你是谁,我更知道你为了谁。"改编两句歌词,献给这位可敬的基层干部。尽管现在的他依然拿着一千元左右的工资,但他却说,从不后悔。

胡太平(左二)在了解凤丹皮生产情况

    行路难?

    ——志在开荒,山岭间掘路

  正如前面所说,龙山这个地方,地处偏远,没有一片稻田,村民世代以在山石夹缝中耕种旱地为生,依靠政府供给商品粮度日。过去,因为重山阻隔,山民很少与外界交往,只是每月下山在崎岖的山路上攀行几十里运米、买盐。而最让村民揪心的则是孩子,陡峭山路难行,每到黄昏,家长们便结对伫立村口,盼望放学归来的孩子平安到家。

  胡太平幼时家贫,初中刚毕业就随父亲上山抡起锄头开荒种地。及至壮年,他勇敢地走出大山,利用当地特产"凤丹"资源,做起了药材营生。1996年4月村委会改选,胡太平当选为村委会委员,面对村民的信赖,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红红火火的生意,死心塌地地做起了"村官"。后来又陆续在村民"海选"中获选村委会主任及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山人,胡太平从上任第一天起,就在内心发誓,一定要打通出山路,让村民走出大山。当他将自己修建盘山公路的计划和盘托出之时,山村像炸开了锅。有人兴奋,有人忧虑,有人质疑,但更多的人则为老胡捏了把汗。是啊,线路规划没有方案,施工队伍缺少人员,项目资金尚无着落,如何在这乱石密布的高山之上修建一条"天路",就连前来勘测的路桥专家们都苦笑连连。

  首先贯通的是有龙山生命线之称的龙凤公路。1999年初春的某个清晨,当乡亲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胡太平不声不响地拉起一名村干部和几个村民一起组成施工队,开始进山筑路。大到路线走向,小到雷管使用,细到占地协商,难到资金筹措,他都亲自参与。每天天没亮,他便身着粗布衣,脚踏解放鞋,头戴旧草帽,肩扛大铁锤赶往工地。一杆风钻,一台压缩机,一根安全绳将自己吊在半山腰钻岩筑路。因为劳累过度,他数度晕倒在路边。一个暴雨天里,胡太平正在组织村民放炮炸山,看着一辆车子驶向爆破点附近,他冒着生命危险,跑回掐灭雷管引线。

  整整一年的时间,胡太平把一切交给了大山。这一年,他没在自家地里干过一天农活,没过问家里一件杂事,没拿村里一分工钱。2000年5月,一条通往铜陵的盘山公路在龙山铺开,而胡太平作为龙山新"愚公"的名号也在村民口中传遍。

  "首战"告捷之后,来不及洗去满身风尘的胡太平,便被一群村民组长团团围住。村组通路再次摆上了议事日程。他多方争取项目,主动募集捐款,积极筹措资金。在他担任书记"主政"龙山的十年,共计投入资金345万元,先后修建四条水泥路三条砂石路,建成龙山村环形公路网,通车里程约二十公里,极大地缓解了山民出行难题。

  "不像有些农村的父母官,他什么事都亲自干。"想起这些年开山修路的日子,当地人汪捍宏心疼地说,胡太平每天一大早就上山,抽中午时间放炮,午饭全靠早上多带的一个馒头。"你看他现在饥瘦的,都是当时把胃搞坏了!"

    吃水难?

    ——情系乡邻,石缝中找水

  在美丽整洁的龙山渨湖村民组,记者接过孙九林老人热情的一杯茶水,可有谁知道,原来村子里180多户人家吃水全靠村西北角唯一一口井呢?

  老人说,吃水难,是龙山历史上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据了解,当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奇缺,村民饮水要翻越几座山去肩挑背扛,人畜用水更是困难。同时,近年来,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13个村民组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通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电设施陈旧、通电线路老化、用电负荷加大,每到春节、炎夏、寒冬等用电高峰时节,经常发生供电故障,"20瓦的灯泡都亮不了"。用水难,用电烦,是困扰山民的两大闹心事。胡太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当获悉新农村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信息后,胡太平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县城了解情况。面对全体村民期待的眼神,返回山村的胡太平掷地有声:"我们龙山村一定要和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小山村再次沸腾,而和太平共事的村两委班子却在内心埋怨"老班长"有点"愚":在这么小的穷山沟里上马这么大的水电项目,简直就是龙山村的"三峡工程",一旦工程烂尾,不仅毁掉老支书一世清名,更会落下一身骂名。农村修通自来水,全县并不多见,何况是在这个乱石丛生的大山沟里,项目预算110万元,而项目资金仅37万元,资金缺口如何补?电网改造说易行难,施工过程需要大量的青壮年劳力,而龙山村却是个劳务输出"大村",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劳力短缺怎么办?老胡又一次把自己逼到"绝境"。

  面对困难,胡太平没有丝毫犹豫,他再度挺直腰杆,发动全体党员,带领全村群众,为通水、用电干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那阵子,胡太平在操劳繁重的党务、村务工作之余,白天铺水管,晚上背电杆。苍天不负有心人,2008年底,一座日供水150吨的自来水厂建成通水。看到自家流出了清澈的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的放心电,大家都笑开了眼。

    致富难?

    ——助民脱困,泥土里淘金

  独特的地理条件,独特的气候生态和独特的土壤结构成就龙山独有的资源优势。当地盛产的"凤丹"资源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道地药材,然而,多年沿袭的家庭散种模式却让这朵奇葩始终是开在山野的小花,难成气候。

  "守着金山要饭,再也不能让乡亲们受穷了!"胡太平决定,一定要把"凤丹"招牌亮起来。"凤丹"即凤丹皮,为中药"六味地黄丸"配方中的一味主药。在对国内生产此药的重点企业逐个摸排之后,他将目标锁定国内中药生产的龙头企业--河南宛西制药。凭借当年从事药材经营积累的人脉,他三上河南,联系宛西制药的高管。为了省钱,他挑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简单的便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山里人的淳朴和执着终于感动了宛西制药的管理层。一项药材规模化种植项目花落龙山,宛西制药重磅投入,签订千亩药材生产基地协议,实施订单农业,加大科技指导,申报中药材(凤丹)保护基地,不仅为当地凤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年全村凤丹种植收益超过200万元。如今,每亩凤丹的经济效益从几千元涨到了几万元。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剩余劳动力,他还先后引进锌矿厂、渔具厂等多家企业,给村民就业带来福音。(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