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广西天等“喊泉”:呼喊搅动潭水降

2013年03月04日

    广西天等县有个“喊泉”,据说水会被人们“喊”到枯竭,过后又会流出来。3月2日,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的记者前来探秘,并进行现场试验。一些村民在水潭中搅动泉水,一些村民在岸边呼喊,3小时后,“喊泉”水位下降了16厘米多。因天气原因,试验中止,当天没有达到泉水枯竭的效果。专家表示,“喊泉”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它是独特地质构造下形成的虹吸现象。另外,其水位变化或与声音的关系不大,而更多是受到人力搅动的影响。

    现场试验:村民呼喊3小时潭水下降16厘米

    3月2日早上,记者来到离天等县城10余公里的天等镇稻香村逐卜上屯,这里已经聚集了大量群众,道路两旁停满了轿车和摩托车。原来,中央电视台10套“地理中国”栏目组的几名记者慕名而来,要做一期关于天等“喊泉”的专题,预计在一个月后播出。他们还请来了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曾令锋教授,曾教授多次来考察天等“喊泉”,这次准备做几个试验,验证他的推测。

    所谓“喊泉”,当地人称为“楞特”,“楞”和“特”在天等土话中分别是“叫喊”和“泉水”的意思。这个泉,其实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水潭,面积与正规篮球场差不多。记者看到,潭水不深,清澈见底,底部是泥沙,周围的群山倒映在水面上,景色秀美。在“喊泉”的正南方145米处,还有一个小型的水潭。曾教授推测,这两个水潭之间或许有一定的联系,与泉水涨落有关。他在两个水潭里都插上绑好红绳的竹竿,红绳与水面持平,作为标记,一旦水位出现变化,就能测量出来。

    上午10时,一挂长鞭炮点完后,锣鼓如号令般响起,50名村民带衣下水,在水潭内用桶和筐舀水、泼水,以达到搅动潭水的目的,而岸上群众则有节奏地呼喊助兴。一个小时后,曾教授观测到,“喊泉”的水位下降了3厘米多,南边的小潭水位则下降了2厘米。到了下午1时许,“喊泉”的水位已经下降了16厘米多。由于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雨,寒风扑面,水中的村民体力难以为继,本次“赶水”到此为止。

    据记者观察,有数千名群众在现场参与赶水,场景蔚为壮观。

    确有其事:2009年曾将潭水“赶走”

    “这次老天不配合,要不然肯定可以‘喊’干的。”参与下水的村民黄善治说,他记得最近一次把潭水“喊”干,是2009年元宵节那天,逐卜上屯和下屯的人都集合来赶水,花了两个多小时,把一潭水都赶没了。过了3天,潭水才完全恢复。当时,天等县委宣传部派人全程拍摄了视频和照片。而在2010年和2011年,群众两次“赶水”,潭水都退了约20厘米,跟今年这次一样,没能把潭水赶走。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广西通志》对天等“喊泉”有明确的记载。在其“自然地理志”关于地下水的章节中提到,天等县楞特潭,“泉流应声而退缩,以致潭里会出现暂时枯竭状态,止则泉水又回升续流”。

    今年78岁的梁廷武老人,是逐卜上屯的活字典。关于“喊泉”的来历,梁廷武说,多年以前,一名老妇人在水潭边洗衣服时,发现有一股力量将衣服吸到水底去,怎么也扯不上来。她以为遇到怪物,大声呼救,乡亲们纷纷过来帮忙,一边高声喊叫一边打捞衣物。最后,潭水渐渐消退不见,老妇人的衣服也找回来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泉水会被“赶跑”,但逐卜上屯的赶水活动却流传了下来。“其实就是为了抓鱼。”梁廷武说,“喊泉”一年到头都有水,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把水弄干,才能分到鱼。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没有谁还稀罕潭里的鱼。大家就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潭水会因为声音和搅动而消退,潭水来自哪里,又去了哪里。

    专家解释:潭水消退是虹吸现象

    这次赶水虽然没有将潭水全部赶走,但也有一定的收获。曾令锋说,他先前猜测,“喊泉”的水与南边的小潭直接相连,当喊泉的水位下降时,南边小潭的水位会上升,并且变得浑浊。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南边小潭的水位也同步下降了,这说明它与“喊泉”不是此消彼长,而是通过共同的渠道,流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据村民们说,每次他们赶水时,邻村的一口泉水会变得浑浊。
 
    “喊泉是一种‘落水洞’。”曾令锋说,落水洞就是地下水与地表的出入口,一般呈漏斗状。形成“喊泉”有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碳酸盐岩的岩溶地区,其次需要群山环绕的低洼处,汇水供水良好。他勘察发现,在逐卜上屯,共有5个大小不等的水潭,这种散珠状的落水洞,在地质学上称为“串珠状落水洞”,是喀斯特地貌独有的地质现象。

    曾令锋分析说,“喊泉”水位的退却和上涨,是一种虹吸现象。虹吸现象可以使“水往高处流”,最常见的应用就是通过倒U型管,从鱼缸里往外排水。逐卜上屯的5个水潭,处于一个复杂的地下水系统中,通过弯曲的地下水道相连,这些地下水道就像虹吸管。平时,水潭与水道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状态。当潭水受到足够强度的人力搅动时,这种平衡被打破,水就会被压到地下水道,甚至其他落水洞里,形成了潭水消失的现象。当平衡渐渐恢复后,水又会慢慢回流到水潭里。

    曾说,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喊泉”的存在,但其他地方的“喊泉”大多是间歇泉,对声音的反应比较灵敏,水体面积也小。而天等楞特潭并非间歇泉,没有明确的规律性。他认为,单纯靠声波不足以产生能使如此大的水体下降的压强变化,楞特潭的水位涨落应该与声音关系不大,更多是受到人力搅动的影响。这就像是虹吸管被堵塞了,如果将堵塞物打通,虹吸才会发生作用。

    曾教授表示,地下水系统比较复杂,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勘察和试验来验证。接下来他会继续做几个实验,比如将木糠投入到“喊泉”中,并在其他几个水潭,甚至邻村的泉水处设置观测点。如果在其他水潭里发现了投放在“喊泉”的木糠,就可以证实这个地下水系统的存在。他希望,当地政府可以妥善保护好这个地下水系统,除了水利灌溉的功能,这也将是一笔难能可贵的旅游资源。(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