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她植入心脏支架 5年后她迎来109华诞
2013年02月04日
5年前,104岁的广州西关老婆婆田虾女在广东省中医院接受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成为世界上最高龄的接受该项手术的病人。5年后,这位世界上健在的最高龄术后生存者喜迎109岁寿诞。
老寿星“撒娇”:
“你只手好冰呀”
2月2日,记者随田婆婆的救命恩人、省中医院重症医学大科主任张敏洲教授一行探访了这项医学奇迹的保持者。上午9时多,张敏洲教授一行来到荔湾区虹桥老人托养中心,田婆婆已经端坐在床上,田婆婆的女儿陈姨说,老人早上7时就起床了,催着人帮忙洗澡,清清爽爽地等着呢。
“老人家可好呀?”张教授上前说,“好,好!”已过茶寿之年的田婆婆精神不错,声音也是脆脆的。她笑眯眯地接过贺寿红包,连声“多谢”,陈姨开玩笑地说:“张教授救了你的命哩,还年年收人家红包”。
医生们随即为老寿星做起了身体检查,移动心脏超声仪显示,老人心脏功能很不错。记者注意到,平躺在床上接受检查的田婆婆一直双手握着张敏洲的手,陈姨笑言:“她很醒目的,知道谁对她好”。
有意思的是,医生帮她抽血时,田婆婆还不忘“撒娇”地说:“你只手好冰呀”,提醒人家搓搓手再做;听到安慰说“抽血可能有点痛”,针头刚进去,她就低头抗议“原来真系咁痛”。可是,短短的10多分钟的检查时间,婆婆却睡着了,连我们告辞时,她还在甜睡着。
五年前104岁
田婆婆“动心”
说起五年前的百岁老人“动心”术,家人和张敏洲教授都觉得既担心又庆幸——坚持,让老寿星创造了医学奇迹。
2008年6月24日晚,田婆婆在家里突发胸口闷痛,由家人送到省中医急诊,随即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住院后,张敏洲建议施行心脏介入手术,才能为田婆婆及时开通梗塞的血管。可是,老人104岁高龄,身体机能衰退,真能抗得住“动心”手术吗?老人与子女们无法接受。
住院期间,田婆婆病情加重了,生命垂危,经过再三沟通和耐心解释,老人和子女终于同意手术。老人还特别提出,能不能不从股动脉入路做手术,“自己老了却还害羞”。张敏洲表示,当时90%的心脏支架手术都是股动脉入路,因为入路宽且直;而桡动脉入路用得不多,手术复杂且风险高,“不过,考虑老人坚持,于是大家决心大胆‘应战’。”
“动心”手术紧张而顺利,张敏洲在田婆婆严重狭窄的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植入一个支架,使血流恢复了正常。术后不久,她就不用躺在床上,自由活动,甚至自己上厕所了。7天后,田婆婆就康复出院了。直至如今,她再也没有心疾发作。
术后恢复:
舍西药用中成药
“说来轻松,其实当年老人术后恢复不易”,张敏洲说。
在团队优良技术、精良设备的合作下,老人生命得以延续,但没逃过常见的消化道出血等合并症,而术后抗凝剂等西药的使用,无疑将加重病情。经过细致考虑,团队大胆决定停用西药,改为给予益气活血的中成药干预,终于成功解困。
“田婆婆术后一直坚持使用治疗冠心病的通冠胶囊替代西药”,据介绍,这也使得她的药费从西药的20元/天降至1~2元/天。而田婆婆的“动心”术及愈后维持经验,更被完善后应用于更多高龄老人的病例治疗中,个案更收入国际同类手术案录。
婆婆不喜吃鱼肉
东西必冷凉才吃
陈姨告诉记者,妈妈除了有点耳背,连视力都还不错,“比我强,我都高血压很多年了”。
坚持了一辈子清淡温和饮食,再加上乐观外向的性格,被陈姨视作田婆婆长寿的秘诀。“她爱吃咸酸菜和面食,都是煮得烂烂软软的;不大爱吃肉,鱼更是从来不吃”,陈姨说,还有一样老人特别坚持,那就是从来不将过热的东西放进嘴巴,无论是粥、汤,还是水,都务必冷凉了才吃、喝。
在儿女的眼中,田婆婆特别能吃苦,很小就在西关做搬运工,喜欢跟别人聊天,从来不把难受憋在心里;抽烟更是她一辈子的乐趣,自己说“18岁就开始抽烟解乏啦”,不过,自从104岁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听到医生说抽烟对心脏不好就停止抽了,从来不需要别人监督。(来源:广州日报 文/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宋莉萍 图/记者乔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