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有盼头 产业得发展
——“李华容”们笑了
在风景如画的九龙山下,45岁的绵竹九龙镇清泉村村民李华容正背着一个箩筐,在江苏援建的绵竹高效农业示范园的草莓大棚里锄草,身旁的草莓架已经挂上了果子。“以前只会种玉米、稻谷和梨子,现在草莓、葡萄和桃也都会种了,在示范园学会了很多新技术。”李华容笑着说,地震前,她家里有3亩地,种着玉米和稻谷。去年在示范园的帮助下承包了10多亩地,投资15万元种上了示范园免费送的葡萄种子和葡萄苗。
目前,示范园在绵竹全市已经发展种植示范户1200余户,示范面积达1500亩,草莓、蔬菜等项目已见成效,亩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发展发酵床生态示范户55户,饲养畜禽1.5万余头(只),培训农民近2000人。
“李华容”们的笑容不仅来自灾后生计有了盼头,还有灾区产业发展迅速崛起。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重生历程,更是一场“强筋健骨”的发展洗礼。四川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因灾受损企业全面恢复生产, 6个重灾市州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深化对口援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专业生产基地。18个对口援建省与6个灾区市州合作共建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协议产业援助项目698个,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83个、资金178亿元。从灾区实际出发,培育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旅游业快速恢复振兴,成了灾区重建的先导产业,培育了一批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发展。灾区产业发展实现了原地起跳,摸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