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拉玛依孝顺夫妻马学真和刘淑花
2012年07月11日
在新疆克拉玛依采油一厂有这样一对普通夫妻,三十年如一日先后倾心照顾年迈的公公和岳父,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却赢得了周围邻居和身边同事的称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美德。这就是普通教师马学真和刘淑花的故事。
一
清瘦的马学真是采油一厂员工培训站的一名普通教师,他的故乡在阿勒泰。由于母亲去世较早,家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父亲来承担的。眼看着父亲由精壮的汉子步入年迈,自己又不能贴身照顾不愿离开家乡的父亲,马学真的心无比惆怅。这一切作为妻子的刘淑花都看在了眼里。1982年,当他俩的大女儿出生后,夫妻俩就假借请父亲来帮忙照顾孩子的理由,将远在阿勒泰市的父亲接到了克拉玛依的家中。那时,马学真的父亲虽已年近80岁,但身体尚佳,声音洪亮。缠绕在膝前的孙女被爷爷视若珍宝,整天抱在怀里,看着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儿子、儿媳不断取得新成绩,马学真的父亲也相当开心,再也没有提起想回家的事情。几年后,马学真的二女儿出生了,老父亲又接着照看,整天疼爱地叫着“洁孩、洁孩”。
岁月一天天远逝,马学真的父亲慢慢变得老迈,腰也弯了、腿脚也不利落了,最终因为腰部脊椎增生严重,住院治疗变得非常频繁。作为儿媳的刘淑花回味着这么多年,公公为了让她和马学真安心工作,把照顾两个女儿的任务全部包揽下来的操劳,刘淑花感到很内疚。于是,在公公住院的时间里,她每天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医院给仅仅吃。就在马学真的父亲90岁时又被诊断出患了食道癌,这样住院就更勤了,以致病房的医生、护士都认识这夫妻俩。为了给父亲增加体力、增加营养,夫妻俩自费买了一瓶又一瓶的癌症病人所需白蛋白给老人用。面对昂贵的药费夫妻咬牙支撑着,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他们从不在父亲面前提一个“钱”字。
老人是虔诚的穆斯林,每年斋月都要封斋。他对斋饭要求简单:早晨一碗奶粉泡馍,晚上一碗鸡蛋手擀面条。这既有营养,又好消化。都由儿媳刘淑花做好,端到老人面前。有一年斋月后,他高兴地对儿子说“斋月不但没瘦,还胖了。”听了这话夫妻俩也高兴地笑了,能让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就是夫妻俩最大的心愿。
老人在94岁高龄时,保持他一贯身体衣服的干净整洁,在没有丝毫痛苦的情况下,在平静安详的状态中安然辞世。
二
几年后,刘淑花的母亲也罹患了食道癌,长期不在母亲身边的刘淑花闻讯后匆忙赶回家乡照顾母亲,几个月后母亲也不幸辞世。母亲辞世后,分散在各地的7个子女可犯了愁,孤身一人的老父亲由谁来照顾?马学真回想着妻子多年毫无怨言的伺候父亲的点点滴滴,他早就想把岳父接到克拉玛依。参加完岳母的葬礼后,马学真对岳父说:“到我那去住吧”。岳父当时不置可否,答非所问。马学真理解他是想一个人生活。可是,常年靠岳母伺候的岳父又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但马学真又不好勉强执拗的岳父的。在3个女儿轮流照看了近1年后,2003年,妻子刘淑花还是将75岁的父亲接到了克拉玛依。
刘淑花的父亲在阿勒泰时,就得过两次脑溢血。来克后,又犯了两次。每次马学真夫妻都能在第一时间把他送到急诊科。由于父亲年事已高,加之需要不停地输液,身边24小时都离不了人照顾。于是,马学真白天上班,晚上陪护,在凳子上一坐就是一夜。记得有一次,老人的胆结石病犯了。马学真用滑轮床推他到急诊科的二楼做B超,医生看着马学真说:“你是他女婿吧。”“是呀,你怎么知道?”马学真奇怪地回问。医生笑了:“这年头女婿比儿子管用。”这次给老人看病还有个小插曲:第二天,老人转到门诊输液,邻床的陪护和马学真交谈说,他认识医生,医生给开的是最好最贵的药,花了300多元。马学真刚交完费,知道给老人开的头孢克肟是700多元。但他为人比较木讷,也没说自己交了多少钱。这时,躺在病床上平静输液的岳父突然呜呜地哭了起来。马学真忙问:“你怎么了?胆囊疼吗?针头疼吗?”他一声不吭。输完液回到家,马学真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岳父哭的原因:他是在听到女婿和邻床陪护的交谈后,想:“别人认识医生,能用最好最贵的药。我这个女婿不认识医生,药肯定是便宜的、效果不好的。”所以他就哭了起来。找到了原因,马学真和刘淑花就对他说:“现在医院什么好药都有,医生不认识也给开好药、贵药。”然后拿出药费单给岳父看:“邻床的说给他开的药300多元,你看看我给你开的药700多元,您还不放心呀?”岳父是个有文化的人,看完之后,精神为之一振,紧皱的眉头也舒展了。实际上,这次给岳父看病,做CT、拿药等费用,总共花了4000多元。老人是兵团退休的,按照当时他们单位的规定,住院费用可以报销一部分,门诊、急诊看病一点也不报销。本来怕增添岳父的心理负担,不打算给他说花了多少钱,结果反而闹出了误会,这样一看,岳父看病是觉得越贵越好吗,于是马学真索性就给他说花了4000多元的大实话,岳父听了高兴得病都好了一多半。
岳父有大便干燥的毛病,经常喝番泻叶水。有一天,喝番泻叶水也不起作用了,马学真就在卫生间给他注开塞露,注了两支,老人“彭”的一个屁,打的马学真脸上一点污秽。正值夏季,马学真热得一头大汗,这点污秽也顾不得擦,接着注第三支,直到老人说想大便了。马学真才出去把脸洗净。
岳父上80岁后,行动不便,就在卧室的痰盂里小便。进入2011年后,又经常在卧室里大便。刘淑花这时已退休多年,父亲的大小便都由她来处理。为了给父亲保持清洁,只要是父亲的床单、衣服上沾上了污物,她就立刻换下来洗净。刘淑花每次做好饭,总是先给老人端去;做好鱼,也总是先给老人挑出适合他吃的鱼肋条;做好菜,最先给老人盛一盘。
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马学真的二女儿,谁也没有对她说过要孝敬老人的话,但她每次回家,都要给爷爷买点他喜欢喝的饮料、喜欢吃的糕点等,到老人的卧室问寒问暖。在岳父跟前夫妻俩从不能说二女儿一个“不”’字,如果让岳父听到了,他定会大声嚷嚷,替这个外孙女辩护。
刘淑花兄弟姐妹共七人,但却天南地北。但每当父亲需要人照顾时,他们也会纷纷赶到。库尔勒的小女儿、北屯的大女儿、昌吉的大儿子、青海的二儿子,都提出把父亲接到自己家里住,以便尽孝。但因为父亲已经习惯了这的生活,哪都不愿去。2010年,刘淑花提议和父亲一起去北屯住一段时间,之后再一起回来。执拗的父亲同意了。刘淑花本想在北屯大姐家住一、两个月,结果刚住了一周,父亲就嚷嚷着要回克拉玛依。大家都劝他再住些日子。他却说:“学真一个人在家,没人给他做饭。”大家再劝他,他就生气了,谁都不理。实际上,他也知道马学真会做饭,他就是找借口想克拉玛依的家了。
三
2011年春节,看着操劳的妻子,马学真说:“你天天闷在家里做饭,不行就参加个团去海南旅游一趟吧,到海边散散心,父亲就请大姐过来照顾几天吧。”刘淑花想了想说:“行,那就去几天。”正说着,在卧室的父亲听到了,对刘淑花做了一番“不要贪图享受”之类的教育。得,这摆明了是不想让刘淑花离开自己一步吗,去旅游散心的想法只好打消了。
其实,当这夫妻俩都累的时候,真想让父亲能到别的子女那住一段。父亲的退休工资到哪他都能生活的很好。乌鲁木齐的外孙也想经常看到姥姥刘淑花,但有父亲在刘淑花哪都去不了,这时的刘淑花真的很郁闷,她也想她的小外孙。但当看到电视节目里播放几个子女互相推诿,因不赡养父母双亲受到道德法庭的谴责时,夫妻俩心里又想“我们可坚决不能做这样的子女。”
“顺其自然吧。”无奈之时,他俩常常这样安慰自己。哪都不愿去的父亲,在走路都困难的情况下,还坚持要每周五去清真寺礼拜,谁劝都不听,于是,他俩就陪着他去;街坊邻居都对他俩说:“你们应该给父亲买个轮椅。”其实,他俩早已想过。买个轮椅可以推着父亲出去散步、晒晒太阳、看看穿城河的美景。可是只有62平米的房子,轮椅往哪放?作为虔诚的穆斯林一天要礼5番拜,没有轮椅,父亲一周也就去清真寺1次;如果买了轮椅,父亲每天肯定要去5次。如果让刘淑花推父亲去,那每天的饭就没时间做了。有人说:“雇个保姆吗。”常年照顾生病的父亲本来开销就很大,再请保姆也不太现实。于是,夫妻俩一合计就难得自私了一回,“不买轮椅,让别人爱说什么就说吧,反正我们问心无愧就行了。”
一位和马学真交往了几十年的朋友,这么对马学真说:“别人不了解你们,我们清楚。这么多年来,你们倾心侍奉两位父亲,你们两个是有道德的人。”(克拉玛依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