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7岁少年郑碧峰:我永远是妈妈的“拐杖”
2012年06月14日
今年5月,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评选揭晓,安徽马鞍山市含山县谢集初中初三学生郑碧峰入选2012年4月份的“中国好人榜”。
7岁少年,成了家里“顶梁柱”
郑碧峰,今年17岁,他曾经有个完整的家,那时候,父亲在北京打工挣钱,母亲在家务农种地,然而这一切在3岁那年戛然而止,母亲汤运凤突然患上了大动脉炎,由于当时家庭困难无钱治疗,再加上农村人“小病扛、大病拖”的习惯,逐渐导致面部神经瘫痪,肌肉扭曲,十分难看,最后双目竟然全部失明。在治疗无望后,郑碧峰的父亲嫌其丑陋,在北京再也没有回来过,从此杳无音信。那一年郑碧峰只有7岁,父亲走后,母子俩失去了家庭支柱和全部经济来源,孤苦伶仃相伴的只有那几间破败不堪的农村老房子。
7岁的年纪,当别人还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时,郑碧峰却要照顾双目失明的母亲,承担起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早早地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在母亲的教导下,年幼的郑碧峰很早就学会了洗衣服、做饭、挑水、种菜。7岁,别的孩子除了玩耍,也许什么都不会,但郑碧峰已经什么事都会做了。
生活中,爱比恨更重要
虽然双目失明,虽然失去了生活的能力,虽然不能给儿子什么关爱,但仅有小学文化的母亲汤运凤却做出了一个改变郑碧峰一生命运的决定: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就这样,8岁那年,郑碧峰进入了离家5里远的鲍庄小学上学。也许是生活的困苦艰辛,也许是家庭的无依无靠,让年幼的郑碧峰变得懂事、刻苦和上进。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直到六年级毕业,他年年在学校成绩排名第一,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升入谢集中学。
然而,即使上学,照顾母亲、打理家务、洗衣做饭这些日常生活的担子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郑碧峰,不仅是因为爷爷奶奶的过世,无人能帮,更是因为对母亲的时刻牵挂。那时候,郑碧峰每天早上最先起床,烧好早饭,搀扶妈妈起床洗漱吃饭,洗完碗和衣服后,再去上学;中午他还要骑上20分钟的自行车,赶回家做饭;下午放学后,也是如此。只有等到晚上,给妈妈烧好洗脚水,等她泡完脚上床后,他才抽空学习,完成自己的作业。生活对于郑碧峰来说,就是照顾妈妈和上学,徘徊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繁重的家务和学业,对这个10来岁的孩子来说,其艰辛可想而知。
但无论多苦多累,郑碧峰从来不向妈妈诉苦,表现了一个小男子汉的勇气。11岁那年,有一次村里发了50公斤救济粮给他家,他骑着自行车到村部去领粮,自行车两边各装了25公斤,由于身体太瘦小,自行车硬是骑到了田沟里,摔得浑身是伤,他想把车子推到路上,然而根本就不是50公斤粮食的对手,没办法,只好回家把妈妈搀来,母子俩一起推着自行车回家。生活的磨难没有打垮郑碧峰,却越发使他坚强和自立,骑自行车带母亲看病,骑自行车拉煤气罐,一个人挑水种菜,小小年纪的他显得无所不能。
但有一项是他无法做到的,那就是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由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有的时候,母子俩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不得不骑车带着失明的母亲,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外出乞讨,在和县善厚镇、含山仙踪镇、昭关镇的街道上都出现过他们跪地乞讨的身影。虽然是万般无奈,十几岁的他却也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和世间冷暖。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对于郑碧峰来说,不仅是成长的财富,更是前进的动力。采访中,郑碧峰说:“我从来不觉得自己苦,世上肯定有比我更苦的人,我们家只是经济上不好,我和妈妈现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很好,为什么不乐观呢?”对于父亲的做法,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既然都已经发生了,我也没有什么好怨恨的,他做他的事,我尽我的责。”也许生活已经教会他,爱比恨更重要。
无论在哪里,都会带着母亲
郑碧峰自强自立、照顾母亲的事迹也深深感动了村子周边的群众和学校的师生。升入谢集中学后,学校每年都为他申请了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并免除其簿本、基础训练等所有缴费,老师、同学们还两次自发为其捐款6000多元。他的班主任老师晏清,像姐姐一样关心他,除了从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拿出400元捐款外,每学期开学都买来各科辅导资料送给他。为了帮助他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校长赵书奇还经常找来世界名著、伟人传记以及党史送给他看,让他从书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赵校长告诉笔者:“这孩子是个好苗子,天资聪明、好学上进,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成人成才!”
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进入初中之后的郑碧峰更加懂事,更会感恩。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始终在160多人的年级中保持前五名的好成绩,而且班长一职也干得风风火火,学校的老师们都对他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郑碧峰是不幸的,但又是万幸的。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得知情况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郑碧峰和母亲不再感到“寒冷”。2010年,位于滁河南岸的万碾村由于经常被洪水淹掉,昭关镇实施了整村搬迁工程,郑碧峰的家也被拆除了。为了不影响郑碧峰的学习,昭关镇政府出钱在谢集中学附近为母子俩租了一间民房,并办理了低保,这样郑碧峰就不要每天骑车往返10多公里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母亲和学习。
含山县质监局组织机关职工两次捐款4000多元,并买来崭新的棉被、羽绒衣和大桶的食用油送到郑碧峰的家,看望他的母亲,鼓励郑碧峰好好读书。年前,县质监局还把郑碧峰母子接到单位,参加局里组织的2012年元旦联欢会,让他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一名蔡姓的私企老总,去年10月和12月份,两次来到郑碧峰母子的租住屋,捐款6000元,还留下一个电话号码给郑碧峰,让郑碧峰有困难直接打电话给他。
对于每笔捐款,郑碧峰都用笔记录了下来。他说:“记下就是告诫自己要学会感激、常怀感恩,以自己的努力去回报社会。”对于未来,郑碧峰最大的心愿就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改变家庭的状况。对于母亲,郑碧峰也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无论我在哪里,都会带着我的母亲,不仅因为她是我的亲人,更是因为我是她的‘拐杖’。”(来源:安徽省马鞍山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