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最孝博士生”用爱唤醒植物人母亲
2012年03月07日
“妈妈,你听不听得到我说话?”
“妈妈,你还记得我什么时候生日吗?”
……
走进湖北省人民医院,一幕特殊的略显“幼稚”的聊天场景出现在记者面前:武汉大学博士生黄碧海正努力地与母亲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在几个月前却是他不敢想象的。从母亲变成“植物人”到逐渐康复,一段“奇迹”在黄碧海不分昼夜的悉心照顾中诞生。
“母亲需要我,我必须留下!”
2011年6月,即将从武汉大学毕业的博士生黄碧海被导师推荐到日本一家世界顶尖的研究所工作并攻读博士后,年薪40多万元人民币。家境贫寒的黄碧海立刻将这一喜讯告诉母亲,改变命运的契机似乎就在眼前。
正当母子二人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时,病魔悄然而至。两个多月后,母亲鲁胜利因胃肠疾病复发入院治疗,9月16日手术,两天后出现大面积脑梗塞,失语失忆,昏迷不醒,成为“植物人”。
医院专家会诊后认为,鲁胜利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苏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边是躺在病床上的母亲,一边是高薪出国留学的机会,黄碧海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人一生只有一个母亲,她需要我,我必须留下!”看着母亲日渐消瘦的脸庞,黄碧海毅然决定留在母亲身边,担起照顾她的重任。
“哪怕有0.1%的希望,我也要付出200%的努力,相信奇迹会发生的!”让“植物人”母亲重新苏醒过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黄碧海日夜守护,从未放弃,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对母亲的悉心照顾中。由于母亲只能靠医院打营养针维持,黄碧海担心营养不够,每天都要用注射器通过胃管让母亲“喝”上鸡蛋和牛奶;为防止母亲长期卧床患上褥疮,每隔两个小时,他都要帮母亲翻一次身。
为了唤醒母亲的记忆,只要一有闲暇,黄碧海就会趴在母亲的耳边,给她“讲故事”。讲他的大学生活,讲他的未来打算,讲他和母亲共同度过的那些艰辛和快乐时光。
同学李津说,那段时间,每次他们到病房看望,都会看到黄碧海坐在病床边,絮絮叨叨地给母亲讲这讲那,给母亲做按摩。“妈妈,听不听得到我说话?”虽然母亲没有应答,但他始终不厌其烦。这样的情景令李津和同学们既心酸又感动。
“奇迹,真是个奇迹!”
也许孝心感天,奇迹终于出现!一个月后,鲁胜利的嘴唇开始蠕动,发出微弱的“咿咿呀呀”的声音。“那是我最快乐的一天。”黄碧海激动地告诉记者,“从那以后,我全身好像充满了电,我努力地呼唤着母亲,给母亲讲故事。”
又过了几天,鲁胜利终于苏醒,可以慢慢说起话来,虽然是只言片语,但对黄碧海来说,却胜似千言万语。
经过治疗,鲁胜利说的话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还时不时地舒展一下双手和右腿。黄碧海信心更为坚定,除了继续给母亲“讲故事”外,天天牵着妈妈的双手,像婴儿般蹒跚学步,早中晚给妈妈按摩四肢,防止功能退化;因为做过肠梗阻手术,排便得借助造口袋来完成,黄碧海每天都要给她更换袋子,不嫌脏、不怕臭;每天到菜市场买来鸡鸭鱼肉熬粥、煲汤,一口一口喂给妈妈吃。
2011年11月12日,黄碧海意外地发现:母亲竟扶着床沿,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主治医生罗建飞说,成为“植物人”能保住性命已算万幸,没想到她还能恢复记忆和部分运动功能,也未出现腿脚永久性功能失常等症状,“奇迹,真是个奇迹!”
“是妈妈对不住你,拖累了你……”看着儿子忙前忙后,鲁胜利忍不住泪如雨下,“是儿子的孝心才让我起死回生!”
“母亲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黄碧海从小到大与母亲相依为命,不管面临什么样困境,他敢于担当,自强不息。由于家庭变故,从14岁那年开始,黄碧海就始终留在母亲身边,扛起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的责任。2001年,黄碧海考上湖北大学化学生物学系。
打开黄碧海的博客,母亲康复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被他详细地记录着,“作为儿子,我们为母亲做什么都不为过,母亲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伴随着媒体的大量报道,黄碧海不离不弃唤醒植物人母亲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
全国道德模范、“孝女”黄来女说:“黄碧海放弃高薪出国发展的机会,不离不弃守在患病的母亲身边,这样的决定让人尊敬。有黄碧海这样的校友,我感到骄傲!”
原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亲自给黄碧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从你的“平凡”行动中我看到了你的灵魂深处熠熠生辉的东西,看到了我们青年一代应有的精神风貌。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在黄碧海就读的武汉大学,也掀起了向黄碧海学习的热潮。2011年12月30日,武汉大学举行黄碧海事迹报告会,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授予黄碧海“自强不息优秀研究生”称号。李晓红认为,黄碧海的感人事迹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和践行。同时,也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风采,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报告会上,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严学军说:“黄碧海用行动再次说明,当代大学生是完全值得信赖的一代,是完全值得托付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