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的“好”与“坏”
2013年10月14日
又跟老公吵架了!我正兴高采烈地跟他讲上班的趣事,他还没听到一半就开始乱下结论。我很不高兴,问他到底听不听啊?他说他正听着呢!我说他这是在听吗?我还没说几句就老插嘴……就这么开了头,两人越吵越凶。
每次跟老公吵架,我一定要吵出个子丑寅卯来,否则就寝食难安。他是朝九晚六的上班族,熬不了通宵,常常没吵完就先睡了,留下我独自醒着,心里恨恨的:看,一点都不在乎我,我都快伤心死了,他居然还能睡着!
吵架的次数多了,我便向做心理咨询的朋友抱怨。朋友说我是安全感不足,不能忍受模糊状态,还推荐了书给我看。可理论等同不了实践,我虽然觉得朋友说的应该没错,但和老公吵架的次数却一次也没减少。要说为什么吵,又似乎都不是什么大事,于是生完闷气也就过去了。
可这次,我崩溃了。跌坐地上,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老公连声道歉,却一点也不能减轻我的痛楚。
或许是因为痛到了极致,事情的脉络倒逐渐清晰起来。
我善于倾听,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凡事都能说得清清楚楚。可老公却是典型的跳跃思维,常常说了“然”却说不出“所以然”,听话听到一半就下结论更是平常之事。
表达能力强、善于倾听,这多好啊。我一直认为,表达清晰是“好”的,表达模糊是“坏”的;倾听是“好”的,打断别人说话是“坏”的。我要一切都是“好”的,一切“坏”的我都要纠正过来!
我一直用自己的标准去修剪对方,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此刻我终于发现,我想把对方变成我自己。而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我开始反思。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尤其是夫妻之间,“好”或“坏”该由谁来定?我的就一定是“好”的,他的就一定是“坏”的吗?而“坏”的,就必须被消除吗?
这就是我们争执的根源,也正好是我安全感不足的表现——太怕“坏”,只能接受“好”。如果能不评判“好”与“坏”,坦然接受眼前发生的一切,那么,深深的平和与永不消失的宁静,将变成可能。(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萝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