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

2012年11月30日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 28220-2011)已于2011年12月30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自2012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传、服务监督与反馈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001•1 标识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一部分:通用符号
建标108-2008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建标[2008]74号 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或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是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性公共文化与社会教育设施。
3.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
tem )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架构,其建设原则是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体现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捷性的发展定位。
3.3 服务资源(service resources)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服务过程中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主要包含了硬件资源、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经费资源。
3.4 服务效能(service efficiency)
公共图书馆投入的各项资源在满足读者和用户需求中体现的能力和效率。
3.5区域服务人口数(regional service population)
各级公共图书馆所在行政区域的常住人口数。
3.6 呈缴本( legal deposit copy)
根据有关法律或法令规定,出版者每出版一本新书刊都要免费呈缴一定的样本给指定图书馆,这种制度称为呈缴本制度,所呈缴的样本为呈缴本。
3.7文献提供(docum ent supply)
也可称文献传递,是指图书馆或其他文献收藏机
构根据读者要求,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邮递等方式
为本地或异地的读者直接提供所需原本文献和复制文
献的服务形式。

4 总则
4.1为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改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条件,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效益,制定本标准。
4.2公共图书馆服务是指公共图书馆通过各类资源和自身专业能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知识、信息及相关文化活动需求的工作,其基本服务应当免费。
4.3 公共图书馆服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就近、便捷、可选择、温馨的服务,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统筹兼顾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务宣传、服务监督与反馈,促进服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4 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包括所有公众。应当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并努力满足残疾人、老年人、进城务工者、农村和偏远地区公众等的特殊需求。
4.5 本标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全国性统一标准,是检验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与管理的尺度,是评估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依据。
4.6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除执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

5服务资源
5.1馆舍建筑指标
5.1.1公共图书馆设置布局应遵循普遍均等原则,选址要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并应按建标[2008]74号—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执行。服务人口是指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内的常住人口。
为了保证读者阅览空间和图书馆为读者服务能力,总建筑面积、阅览室用房使用面积的比例、总阅览座位数应按建标108-2008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执行。并为残障读者的无障碍服务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
5.1.2 建筑功能总体布局
公共图书馆建筑功能总体布局应遵循以读者服务为中心,与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相适应,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流线通畅、安全节能、朝向和通风良好。
少年儿童阅览区应与成人阅览区分开,宜设置单独的出入口,有条件的可设室外少年儿童活动场地。视障阅览室宜设在图书馆本体建筑与社会公共通道之间的平行层。
5.1.3 电子信息设备
5. 1.3.1 计算机
公共图书馆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供读者使用。各级政府应支持图书馆配备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技术设备。所需计算机数量见表1。
表1公共图书馆计算机设备配置及用途指标
等级 计算机总数量
(台) 其中:读者使用计算机数量(台) 其中:OPAC计算机数量(台)
省级馆 100以上 60以上 12以上
地级馆 60以上 40以上 8以上
县级馆 30以上 20以上 4以上
注:1.省级馆包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级图书馆;地级馆包含地(市、地区、盟、州)级图书馆;县级馆包含县(市)级图书馆。
2.OPAC(Online PublicAccessCatalogue)指在线公共检索目录。

5.1.3.2网络与宽带接入
公共图书馆网络与宽带接入,是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网络与带宽接入指标见表2。

表2 网络与带宽接入指标
等级 互联网接口 局域网主干 局域网分支
省级馆 ≥100兆 ≥千兆 ≥百兆
地级馆 ≥10兆 ≥千兆 ≥百兆
县级馆 ≥2兆 ≥百兆 ≥百兆

5.1.3.3 信息节点
信息节点指在馆内与局域网或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接口,阅览室的信息点设置应不少于阅览座位的30%,电子阅览室的信息点设置应多于阅览座位数。有条件的可提供互联网无线网络接入服务。

5.2人力资源
5.2.1人员要求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受过专业训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应平等对待所有公众,尊重和维护读者隐私。工作人员须挂牌上岗,仪表端庄,使用文明用语,热忱并努力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5.2.2 人员配备
公共图书馆应配备数量适宜的工作人员。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75%以上,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公共图书馆要配备熟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业技术人员。
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的人员:
具有助理馆员等各类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具有图书馆学专业(或图书情报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
非图书馆学专业(或图书情报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须经过省级及以上学会(协会)、图书馆、大学院系举办的图书馆学专业(或图书情报专业)课程培训,培训课时不少于320学时并成绩合格。
5.2.3 人员数量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数量的确定,应以所在区域服务人口数为依据。每服务人口10000人—25000人应配备1名工作人员。各级公共图书馆所需的人员数量的配备,还应兼顾服务时间、馆舍规模、馆藏资源数量、年度读者服务量等因素。
5.2.4 教育培训
公共图书馆应坚持实施针对全体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计划。每年用于人员教育培训经费预算,应占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 5% -2. 5%。年人均受教育培训时间应不少于72学时。
5.2.5 志愿者队伍
公共图书馆应导入志愿者服务机制,吸引更多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加入志愿者队伍。
5.3 文献资源
5.3.1 馆藏文献
5.3.1.1 文献采集原则
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与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和本地区经济、文化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
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相一致;
与本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采集方针及服务功能相匹配;
有利于形成资源体系和特色;
有利于促进区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有利于积淀与丰富历史文献。
5.3.1.2 馆藏文献总量
馆藏文献包括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缩微文献等。公共图书馆应在确保印刷型文献入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电子文献的品种和数量,并根据当地读者和居住的外籍人员的需求,积极配置相应的外文文献。
馆藏印刷型文献以图书、报刊合订本的册数计。省级馆、地级馆、县级馆的入藏总量分别应达到135万册、24万册、4.5万册以上,省、地、县级馆年人均新增藏量分别应达0. 017、0. 01、0. 006册以上。
馆藏电子文献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报刊、视听资料等,以品种数计。省级馆、地级馆、县级馆的年入藏量分别应达到9000种、500种、100种以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