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2012年08月17日

(2012年8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44号公布 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规范对社会组织行政处罚程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社会组织,是指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三条 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管辖在本机关登记的社会组织的行政处罚案件。

   第四条 登记管理机关发现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社会组织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通报有管辖权的登记管理机关。

   有管辖权的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书面委托违法行为发生地的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组织违法案件进行调查。

   有管辖权的登记管理机关跨行政区域调查社会组织违法案件的,有关登记管理机关应当积极配合,协助调查。

   第五条 登记管理机关发现所调查的案件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处理。  

    第二章 立案、调查取证

    第六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应当立案:

   (一)有违反社会组织登记管理规定的违法事实;

   (二)属于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的范围;

   (三)属于本机关管辖。

   第七条 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报登记管理机关负责人审批,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指定两名以上办案人员负责调查处理。

   第八条 立案后,办案人员应当及时调查和收集证据。

   办案人员调查和收集证据时,不得少于两人,应当主动出示执法证件。

   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协助办案人员调查,不得拒绝、阻碍、隐瞒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第九条 办案人员调查和收集证据应当遵循全面、客观、公正原则。

   办案人员对案件进行调查,应当收集以下证据: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证人证言;

   (四)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

   上述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第十条 办案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办案人员回避,办案人员也可以自行提出回避。是否回避,由登记管理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十一条 办案人员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情况时,应当进行单独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询问笔录如有错误、遗漏的,应当允许被询问人更正或者补充。经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人在询问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被询问人没有阅读能力的,办案人员应当向其宣读。

   办案人员应当在询问笔录上签名。

   第十二条 办案人员可以要求当事人、证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提供证明材料,并要求其在提供的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三条 办案人员应当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原件、原物作为书证、物证。收集、调取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应当收集与原件、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标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和出处,并由出具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四条 办案人员收集视听资料,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