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龙年话舞龙

2012年01月06日

    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各地都流行舞龙,舞龙又叫耍龙灯、龙灯舞、龙舞等。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起始于祭神、娱神,后逐步发展为民间文艺活动。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

    民间有许多解释舞龙由来的传说,一说是,盘古、神农、伏羲轮流掌管“镇天之宝”——一根龙头拐杖,以每年正月初一为换班之时。这天伏羲刚上岗,突然见五瘟童子化成一股黑气,往人间飞奔。伏羲恐五瘟童子去作孽人间,忙将手上的龙头拐杖往空中一抛,立时化作一条金龙,张开大口,一下就把瘟童施放的瘟疫全部吞吃。继又逮住瘟童,将其监禁。因龙头拐杖由玉竹制成,后来人们便照着玉竹龙的样子,用竹子作骨架,制成内点蜡灯的火龙,自行舞弄盘旋,以消瘟免疫。

    另一则说,玉皇大帝有一根雕龙拐杖,因长年累月感受仙气,活了。某日它偷偷跑下凡间作乱,残害百姓。玉皇大帝为平民愤,派天兵天将下凡将其拿住,然后让百姓用火焚烧,孽龙被烧得翻滚飞舞,待其只剩一口气时,才押回天庭。从此民间有了舞龙放火的习俗。

    剔除幻想的成分,这两则传说均反映出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舞龙起源于古人用火炬祓除邪祟瘟疫的“火祓术”。在古人的观念中,瘟疫疾病是妖邪作怪的结果,这些妖邪与猛兽一样,害怕烈火的攻击。所以秦汉以降年末岁初的祓禊礼中,照例有一道“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张衡《东京赋》)的场面壮观的仪式,后世的舞火龙之俗,正是从这种大型的举火队舞形式上发展而来的。迄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出于祓邪祛瘟、纳福迎祥为目的出龙舞火仪式,也是这种“火祓术”的历史返照。

    又有人认为舞龙是远古龙图腾崇拜的遗存,其原始形态是人们排成逶迤的队形,模仿龙的动作,舞动行进。这种活动称为“舞雩”,含有祭龙、祈雨、祝祷年成等多项内涵,因古人的心目中,龙是主风雨、主谷物的神灵。《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知这种活动在春秋时已经流行。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载有汉代舞龙祈雨之事,汉代画像石上也有舞龙场景,可见汉代的舞龙是先秦“舞雩”的发展。当代农村中的舞龙活动,率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题,其民俗信仰与上古的“舞雩”仍旧是一脉相承的。

    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龙舞的种类很多,有:

    舞火龙——汉族民间特种龙舞之一,流行于广东。

    舞龙栋——侗族娱乐风俗,流行于广西、湖南、贵州三省,步法有“双龙抢宝”等。

    舞纱龙——汉族民间龙舞之一,流行于广东江门。步法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摆尾脱皮”、“穿龙门”、“过桥”等等。

    舞板龙——汉族民间龙舞之一,流行于安徽等他。

    舞草龙——汉族民间龙舞之一,流行于安徽、江西等地。

    舞黑蛟——汉族民间龙舞之一,流行于广东、香港一带。 

    舞滚龙——汉族民间龙舞之一,流行于长江中下游。

    舞醉龙——流行于广东、澳门。醉龙只有龙头、龙尾,舞时醉态朦胧,举步轻盈而又稳健,时而东倒西歪,时而凌空跃起。姿态优美,妙趣横生。

    广西侗族流行耍龙灯。用竹片制成一条龙,全长三、四十厘米,龙须下有一个大包,以便点蜡烛,元宵节期间晚上玩耍。玩时,摆一张八仙桌,两人围绕桌子舞动,跳跃嬉戏,互相追逐,配以有节奏的乐器演奏。表演者多为杂技高手。(大恩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