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重阳节浙江省磐安县举行“炼火”表演

2013年10月15日

    10月13日晚,16名大汉光膀赤脚在浙江省磐安县双峰乡东坑村举行炼火表演。为庆祝重阳节,该村村民用100箩筐木炭在平地上燃起直径10米宽的火坛,10多名大汉光膀赤脚,手持铲子,围着一大堆烧得通红的木炭奔走穿梭,场面惊险壮观。

    “磐安炼火”又称“踩火”,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在磐安县双峰、仁川、深泽乡一带和附近的一些地区,因赤脚在通红的炭火上表演而得名。炼火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经历了从娱人到娱神再到娱人3个阶段:炼火在起源时是娱人的活动,到了巫觋时代,就开始了向娱神的转化。巫在当时的地位很崇高,“巫”字上面一横意指天,下面一横意指地,中间两个人在跳大神,表示巫是可以与天地(神)进行沟通的人。那个时候,先民对火非常崇拜,炼火就成为娱神祭神的最好形式。因此,炼火是当时不可或缺的娱神祭神项目。炼火的场景与先民狩猎归来围着大堆篝火庆祝狂欢的场景极为相似。

    后来,炼火在庆丰收的同时,又融进娱神祭祀、防病保平安的意识。人们一旦生了久治不愈的病,就要请人炼火,无法进行炼火也要烙火浴,或是背着病人跨过火堆,认为这样做就可以把病去掉。

    到了宋代,磐安的炼火活动进入鼎盛时期。据《宋史》记载,北宋天圣年间,永康胡库人胡则官至兵部侍郎,为官清廉,爱护百姓,曾奏请免除衢、婺两州身丁钱 。胡则死后,百姓怀其德,在方岩立庙祭祀,尊为“胡公大帝”。据传胡则生前喜欢观看炼火,他死后,当地案堂每年都要到永康方岩炼火,意为胡公“跑炼乌金”。

    另外,据《磐安县志 》载,宋越国公卢琰因“柴周大臣,义不臣宋”,携柴荣之遗孤柴熙诲 出京,辗转来至浙江,最后隐居于磐安县灵山之麓。南宋初年,孔子第四十八代孙孔端躬 为避战乱,举家南迁至此。这些本地历史名人都积极参与炼火,他们的子孙至今仍举行炼火活动,这也对炼火艺术的流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炼火又从娱神转到了娱人。每到炼火的节日,到访者络绎不绝,比过春节还要热闹,大家喜气洋洋,空气中洋溢着欢娱的气氛。

    炼火通常在夜间举行,村民们挨家挨户扛着一箩箩木炭到炼火场。一般需用木炭30—120箩,平摊在画有八卦图案的圆形火坛上,然后引火烧红木炭,火光冲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把炼火场围得水泄不通。炼火人员要提前三天吃斋、沐浴净身,且夫妻不能同房。文身、赤脚的炼火者手执响铃、钢叉等,绕东、南、西、北4道水火门巡行一周,先从北门冲进火坛,踏着烈火从南门杀出;再绕到西门冲入火坛,从东门杀出:这样反复穿梭,在烈火上踩过,一刻钟为一坛,一般炼三坛即告结束。

    炼火活动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愿参加。参炼者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可一村单炼,也可几村合炼。

    磐安炼火于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