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潮州人的祈子习俗

2013年10月10日

    潮州人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灯”,在潮语中与“丁”谐音。因此,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的问题。正如潮州俗谚所说:“有游灯,家时生千丁;无游灯,家时要绝种。”因此,每当元宵晚上游灯,就有许多人敲锣打鼓,抬着神像出游,几乎每人手里都提着一盏灯,跟着神像一路游行到各姓的宗祠里,大放焰火。游完回转神庙,各姓人家都用三牲果饼酬谢神明,以祈得子。一个姑娘出嫁时,嫁妆少没有人非议,但是,一盏崭新的油灯却是少不了。这盏灯带到婆家之后要放在床头,意思是为婆家带来了男丁。每一年祭拜公婆时就点燃这盏灯。祭拜后不能吹灭,而应该让其自然熄灭。

    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海丰一带,那些去年生男孩的人家要在正月十三那天举行“开灯”、“庆灯”活动。在神庙里或宗祠里挂起许多花灯,这就是“开灯”。同时还备茶菜邀请亲戚邻居一同来吃喝,这就是“庆灯”,又叫“喝灯茶”、“吃灯桌”。隆重的要具备牲礼,祀神祭祖。这天晚上灯烛辉煌,锣鼓喧天,一直闹到深夜。也有一族族众联合举办“灯酒”的,即生了男孩的同族人集中在祠堂里于同一天举行盛大“庆灯”宴会。在潮州,人们往往将灯挂到凤栖路路口的凤栖庙门口,然后,每晚抱着孩子到庙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灯笼里添点红蜡烛,一方面接受四邻的祝贺。还要在庙前悬八屏大“花灯”,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彩凤,并在供桌上摆了“花碗”。而这些花灯和大彩凤,就成了那些娶了媳妇而尚未产育或只生女未生男的人的争夺对象。他们在菩萨面前掷杯许愿,派人把一屏花灯送到自己家里,然后兴高采烈地把花灯屏挂上厅堂,让四邻亲戚前来赏灯,预祝他家早得贵子。当然,那一只象征吉祥的彩凤,更是难求。无论是得花灯还是得彩凤的人,到明年“上灯”时,必偿还一屏新扎的花灯屏或一只彩凤。 

    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像江苏北部的“送灯”习俗:妇人多年不育,家人去偷取土地祠里的红灯一盏,然后大吹大擂地请回家;也可以堂堂皇皇地去土地祠请灯,这就要一个孩子(叫灯宝子),坐在轿子里同去。请的那盏灯,用红帛绕着,挂在轿门。有许多人敲锣打鼓,缓缓行进,但是在路上要防有人来拦路抢灯。回到家里,把红灯挂在床帐之前,然后先用粉圆请客,接着还要设宴招待。如果因此而添丁,便把灯送回土地祠去。 

    广州民间一到元宵,也要举行“请灯”活动。事先在庙里挂满了灯,灯上写上吉祥的名目,按等级定价。有人想请灯就先告诉庙里的司祝,说明喜欢那一盏灯,便用红纸写上“某宅敬请”四个字,贴在灯上。等到元宵过了三天,庙祝邀人同挑花灯,敲着铜锣把灯送到请灯人家去。据说这样那一家今年就可以添丁。 

    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到天妃庙去抬天妃出游。这时,那些结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因为能为妈祖抬轿,都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旁,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祖轿,也算是沾了光。妈祖是海神,同时又是赐子的神祗。《三教搜神大全>>载:妈祖“尤善司孕嗣,一邑共奉之。邑有某妇醮于人,十年不字,万方高祷,终无有应者,卒祷于妃(指妈祖),即产男子嗣。是凡有不育者,随祷随应。”同广州人崇信“金花娘娘”,福建人崇拜“临水夫人”一样,潮汕人把妈祖作为施赐子嗣的神祗来崇拜。 

    送子观音也是人们所崇拜的施赐子嗣的神祗。潮汕农村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观音菩萨原来是男的。一天,他驾着彩云经过一个将临产的妇女家上空,听到难产妇女的凄厉叫声,动了恻隐之心。但作为男子身份不便,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接生婆,进去帮助那位临产的妇女。那妇女顺利产出了婴儿,菩萨却受了污秽,回不了真身。 

    在民间的习俗活动中,还有不少是将这一种期得子的心理寄寓于民俗活动方式中。像新娘出嫁时,除了备一盏油灯外,还得备些龙眼干,潮汕人称之为“桂圆”,除含有富贵圆满的意义外,也含着早生贵子的愿望。婚后第二天,农村人总喜欢将新娘引到井边,往井里投放一颗汤圆,然后让新娘打水。这新娘应该眼急手快,将汤圆打起来,这就意味着新娘这一年能够得贵子。以汤圆喻子嗣的习俗,另有一种就是每年的冬节,家家户户都做汤圆。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圆后,总会将汤圆数一数,如果汤圆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味生女孩。(来源: 中国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