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杀鱼节
2012年05月23日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九,是居住在贵州龙里、开阳、贵定、福泉一带苗族人民的“杀鱼节”,也叫鱼猎节,苗语称“停米”。“杀鱼节”又被当地人称为求雨节。
杀鱼节,起源于何时,未见记载。据罗泊河次方言苗族《花岭记》中记载:“滇黔山区好地方,云贵山窝苗家庄。高山峡谷苗家寨,先居龙头重安江。祖籍江西朱市巷,唐末宋初离籍乡。古祖八平八万洞,起先江西填湖广。九百荒坝无人烟,十八户姓散四方。姓王蓝罗向蔡,李宋杨陈尚袁张;侯颜严金吴谢先,续卢史马文黎姜。”这支苗族所述的十八姓氏,现在都有,他们分居在清水江两岸的福泉、龙里、贵定、开阳等地。杀鱼节是苗族同胞对远古先民渔猎社会生活的一种仪式性记忆,经过后来的演变,又和祈雨的宗教活动扯上了关系。
有一个当地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王爷有一个才貌超人的公主,有一天突然得了重病,天宫里的仙丹妙药都用遍了,没有把公主的病治好,天王爷万分着急。后来听说人间江河里的百鱼能治百病。于是,天王爷就派天兵天将下到人间,到江河里去捕捉一百种鱼熬成鱼汤,让公主喝下。不几天,公主的病慢慢好了。天王爷为僚感谢人间江河里的鱼,就命雨神祇把雨降到江河里,让鱼生息繁衍,需要时好给公主用,不准把雨降到别的地方去。由于雨不降到田地里,天下大旱,庄稼种不上,住在高坡上的苗家人很忧愁,他们挨家换户杀猪宰牛,祭天求雨。最后连鸡鸭都杀光了,也没有感动天王爷,降下一滴雨水来种庄稼。有一年三月,苗族群众实在找不到什么作祭品了,一个苗王“笛把”吩咐大家上山去砍化香叶来春烂,撒到河里把鱼闹昏,捉鱼来当供品。雨神急忙向天王爷禀报说:“人间把公主的救命鱼都捉来当祭品了。”天王爷听后,伤心得哭了三天三夜,他的泪水化成雨水,下了三天三夜,普降到大地上,滋润了干旱的土地,人们才种上了庄稼。
杀鱼活动分六个河段,按照村寨划分的习俗,每年杀鱼节的具体开始时间,都由“约头”提前派人通知各寨的“鱼头”开会商定。杀鱼节开始的时间确定后,从最下游河段开始杀鱼,每隔三天,杀鱼的河段往上游移动一段。各个河段开始杀鱼前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并通知邀请上下游各寨的人都可以来参加。杀鱼节从开始,延续二十余天,是清水江两岸苗族传统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的一个节日,每年汇集的人数可达万人以上。
杀鱼这天,天亮前,妇女不能出门背水或做其他事。相传若在路上碰上男人就不吉利,不是杀不到鱼就是回不了家。直到男人们都出门离开寨子后,妇女们才在家里忙碌起来。她们背水,做饭,磨豆腐,煮香肠腊肉,到中午时分,她们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自制土酒和佳肴给男人们送“鱼饭”。姑娘们也相约成伴,腰箩里装上自家准备的花糯米饭,送给杀鱼的小伙子们吃。谁的饭团吃光了,谁就最受小伙子们青睐,谁就感到高兴,父母也觉得自豪。杀到鱼后,大伙就在岸上烧起堆堆篝火,用三颗石头支起铁锅,用清水煮鲜鱼。大家吃着鲜美的清水煮鲜鱼,喝着自家酿造的美酒,谈笑风生,尽情欢乐,直到夕阳西下才沐浴着晚霞回家。远道而来参加杀鱼节的群众还借此机会串亲访友,联络感情,共享节日的快乐。而青年人们,则嬉戏打闹,谈情说爱,吹木叶,唱情歌,幽会在清水江边的山岗密林之中。吃完“鱼饭”,青年叉手们趁兴到邻近的小支流上,开展“杀叉杆”比赛。健儿们分站河的两岸,对杀鱼。一方将空叉向对方杀去,另一方邮发迎面杀来。你来我往,银叉翻飞,水花四溅。都力图把对方的鱼叉杀中,一旦杀中,立即把对方的鱼叉拖回来,或把对方的叉杆杀断,迎来观众阵阵掌声,直至傍晚尽兴而归。“杀叉杆”已成为杀鱼节中的一项苗族传统民间体育竞技活动。